《客家傳統社會叢書》擬錄入河源系列 本地學者挑文化研究大梁
本報訊 (記者 蔣安春)我市積極號召、鼓勵本地專家學者系統和深入地去研究河源客家文化,以在明年第23屆世客會前形成一批學術成果,為世客會期間將舉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做準備,同時,這些成果或將錄入《客家傳統社會叢書》,形成該叢書的河源系列,填補河源客家文化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薄弱。
昨日,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研究系教授譚偉倫和韶關學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曾漢祥兩名學者與我市文化界人士進行了座談,就如何挖掘研究河源客家文化,如何編寫《客家傳統社會叢書》的河源部分進行了探討。這也是我市客家古邑文化研究會成立后的首次活動。
據悉,《客家傳統社會叢書》是一部對客家聚居區(qū)域的歷史淵源、傳統社會結構、社會經濟以及客家人的文化傳承、宗教信仰 、民風民俗、歲時節(jié)慶等的調查研究之作。該叢書目前已出版了30本,較全面、系統地記錄了閩西、贛南、粵東、粵北等客家地區(qū)社會生活傳統!暗z憾的是,粵東部分的研究僅以梅州為重點,河源部分的研究成果很少!痹鴿h祥說,河源客家文化底蘊深厚,要力爭用3到5年時間,對河源的客家傳統社會作一個全面、系統地研究,出版編撰4到8本《客家傳統社會叢書》的河源系列書籍。
昨日,香港中文大學文化與宗教研究系教授譚偉倫和韶關學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曾漢祥兩名學者與我市文化界人士進行了座談,就如何挖掘研究河源客家文化,如何編寫《客家傳統社會叢書》的河源部分進行了探討。這也是我市客家古邑文化研究會成立后的首次活動。
據悉,《客家傳統社會叢書》是一部對客家聚居區(qū)域的歷史淵源、傳統社會結構、社會經濟以及客家人的文化傳承、宗教信仰 、民風民俗、歲時節(jié)慶等的調查研究之作。該叢書目前已出版了30本,較全面、系統地記錄了閩西、贛南、粵東、粵北等客家地區(qū)社會生活傳統!暗z憾的是,粵東部分的研究僅以梅州為重點,河源部分的研究成果很少!痹鴿h祥說,河源客家文化底蘊深厚,要力爭用3到5年時間,對河源的客家傳統社會作一個全面、系統地研究,出版編撰4到8本《客家傳統社會叢書》的河源系列書籍。
熱點圖片
- 頭條新聞
- 新聞推薦
最新專題
- 酷暑時節(jié),下水游泳戲水的人增多,也到了溺水傷亡事件易發(fā)高發(fā)季節(jié)。近日,記者走訪發(fā)現,雖然市區(qū)河湖周邊基本立有警示牌,但不少公開的危險水域仍有野泳者的身影。為嚴防溺水事故發(fā)生,切...